人類是視覺動物:
人類大腦的一半直接或間接致力於(yu) 視覺信息處理。眼睛的視網膜包含 1.5 億(yi) 個(ge) 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,實際上它是大腦的產(chan) 物。大腦中致力於(yu) 視覺處理的神經元有數億(yi) 個(ge) ,占據大約 30% 的皮層,其中觸摸時負責視覺處理的神經元占 8%,聽東(dong) 西時僅(jin) 占 3% 。從(cong) 視網膜向大腦傳(chuan) 遞信號的兩(liang) 條視神經,每條都由一百萬(wan) 根纖維組成,而每根聽覺神經僅(jin) 有 3 萬(wan) 根纖維。初級視覺皮層與(yu) 大腦的其他部分協作處理視覺信息的不同組成部分,例如垂直或水平方向、顏色、大小、形狀、運動以及重疊對象之間的區別。
大腦可以識別僅(jin) 需 13 毫秒即可看到的圖像
識別在如此短時間內(nei) 就能看到的圖像,這種能力可能幫助大腦決(jue) 定眼睛的聚焦位置,而這種短暫的動作會(hui) 以每秒大約三次的速度固定在點到點之間。決(jue) 定移動眼睛的位置可能需要 100 到 140 毫秒,因此在此之前必須進行非常高速的理解。
人類處理視覺圖像的速度比處理文本快6萬(wan) 倍
實際上,我們(men) 的大腦發現閱讀文本的過程非常複雜。首先,大腦必須逐字進行解碼,使其與(yu) 存儲(chu) 在我們(men) 記憶中的形狀相匹配。此後,大腦必須將單詞連成句子,將句子連成段落。對我們(men) 來說,閱讀文本是一個(ge) 漫長而複雜的過程。當我們(men) 看圖片時,我們(men) 的大腦可以同時處理幾條信息。文本如果添加了圖片,我們(men) 的大腦會(hui) 更容易處理文本信息。文本中包含的圖形元素可以幫助我們(men) 的大腦解碼文本,從(cong) 而提高我們(men) 的理解力、記憶力和保留力。圖片還增加了更為(wei) 強烈的情感處理,激發了我們(men) 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。
至少 65% 的人是“視覺學習(xi) 者”
此估算來自 Richard Felder 博士在 1980 年代對工科學生進行的一項研究,該研究後來成為(wei) 標準化考試“學習(xi) 風格指數(ILS)”的基礎。 ILS根據幾種不同的頻譜(包括視覺語言)對學習(xi) 者進行分類。隨後的研究估計,視覺學習(xi) 者在其他學習(xi) 方式中所占的比例甚至更高,有的甚至高達 80%,這取決(jue) 於(yu) 所使用的學習(xi) 方式類別和研究方法。
人類擁有出色的記憶力
幾天內(nei) ,即使在學習(xi) 過程中演示時間很短,人們(men) 也能記住 2000 張圖片,超過 2000 張圖片中準確率至少 90%。這種出色的圖片記憶力始終超越我們(men) 記憶單詞的能力。圖片存儲(chu) 器之所以出色,可能是因為(wei) 圖片會(hui) 自動進行多種表示並與(yu) 世界其他知識關(guan) 聯,從(cong) 而導致編碼比單詞(源)更為(wei) 複雜。
發現使用視覺輔助的陳述比沒有輔助的陳述說服力高 43%
早在 1986 年,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視覺支持如何改善演示效果。該研究試圖說服人們(men) 投入時間和金錢參加時間管理研討會(hui) 。該研究還將各種視覺支持所支持的演示(使用彩色 vs. 黑白;使用純文本視覺效果與(yu) 通過“剪貼畫”和圖形增強的視覺支持)與(yu) 沒有視覺支持的演示進行了比較。總體(ti) 而言,使用視覺支持的演示更有說服力。尤其是,視覺支持影響了演講者的感覺,因為(wei) 它更簡潔,更清晰,更好地利用支持數據,更加專(zhuan) 業(ye) ,更具說服力並且更有趣。